兴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07-01 15:17:00
发布来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兴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纲要依据《中共兴安区委关于制定兴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发展环境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集中显现的社会矛盾、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煤矿事故多发及持续停产的严峻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区政府坚定信心、沉着冷静,带领全区人民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科学完善发展思路,妥善处理矛盾和问题,全力以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现了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安全和谐、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为“十三五”时期的解困发展、转型发展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到1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48.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7倍,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1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151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96倍和1.6倍。

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把“工业立区、项目强区”做为主导战略,上项目、优结构、保增长、促转型。累计开工具有战略支撑意义的亿元以上项目9个,投产5个;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77个,投产74个。鹤翔煤化工、检顺洗煤等项目建成投产,煤炭洗选产业年加工能力突破500万吨;非煤替代产业快速发展,以鹤翔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以人和米业为代表的粮食加工企业产能突破50万吨;以天坤矸石砖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品辐射到伊春、佳木斯等地;以德翔和汇农综合市场为代表的新型商贸物流产业已见雏形。煤炭深加工、新型能源开发、粮食精深加工、新型建材和商贸物流产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体系已初步建立。新建非煤项目62个,占72%,第一、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区域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城区形象旧貌换新颜。紧紧抓住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南出口景观带升级改造等机遇,加快城区改造步伐,建成兴东、滨河南、大陆南、滨河北、丽景等棚改小区,总面积120余万平米,占全市工程总量的41%,近万户居民喜迁新居。投资1.2亿元,改扩建兴东路、兴安路、兴长路等7条城区主干道和32条街巷路;投资3000余万元改、扩建南桥、北桥、峻德桥、清水河大桥;新建15个休闲广场、3所幼儿园、3栋教学楼及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铺设水、电、暖、气、通讯等管网30余公里;投资1.3亿元,完成了小鹤立河清淤建坝及13公里景观带工程。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牢固树立越是经济困难越要关注民生的理念,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每年都办成一批惠民利民的实事好事,累计新增就业1.1万人,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800万元,发放灵活就业补贴3000余万元。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1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达到32000人次,城镇居民医保达到6.9万人。投资1900余万元,新建省级标准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6个,国家级减灾社区2个、省级减灾社区2个,社区建设标准达到全市一流水平。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第二个五年,是我国进入新常态的五年,世情、国情将发生深刻变化,我区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也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

--风险与挑战

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推进经济解困发展、城区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第一,经济发展压力大。一是经济结构不优。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原字号产业仍占主导地位,资源产品市场仍在深度调整中,短期内恢复迹象、效益提升尚不明显,煤炭行业“一煤独大”的局面尚未改变。二是新兴产业发育不快。新兴产业、新的产业发展缓慢。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竣工项目体量小、贡献弱。三是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拓市场能力弱,创新能力差,产品结构不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第二,民生保障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社会治理能力不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农村贫困人口、特殊群体、特困人员、贫困矿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脱贫难度大。第三,城区建设压力大。城乡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欠账多,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紧迫。城区承载能力严重不足,主要是道路、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区位劣势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第四,安全生产压力大。受市场及国家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影响,地方煤矿举步维艰,投入将更加不足,安全监管任务重、压力大。第五,社会稳定压力大。兴安正处在经济解困发展、城区转型升级的矛盾凸显期,各种不确定因素也将大大增加。

--有利条件与机遇

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将加速推进,“四化”整合发展、互为需求和支撑,必将产生新的发展动能;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发展重点,国家将在产业政策上加码,为我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党中央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的重大政策举措即将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区加速产业转型发展。

从全省看,省委积极实施“五大规划”、“龙江丝路带”发展战略,都为我区经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我市和我区自身看,兴安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日益凸显,人口等发展要素日趋聚集,域内有省、市级工业园区和大型煤化工企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有利于我区实现经济解困。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一河一城”规划设想,都在兴安域内,这为我区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工程推进,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城区形象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特殊的困难时期,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造就了一支敢于担当、团结善战、战之能胜的干部队伍,是我们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坚强保障。

综合各种因素,“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转变发展观念,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全面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加快发展、促进转型为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坚持市委“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大上项目、促进转型”战略部署,打造鹤岗城市副中心,全面建设兴盛、平安、文明、美丽新兴安,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理念

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精髓,提高贯彻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制约兴安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症结,找准短板,凝神聚力,在主攻方向、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奋力实施新突破。

——坚持创新发展。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将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在创新体制机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城乡区域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整合,在推动脱困转型、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保护,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开放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在构建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共享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在脱贫攻坚和提升城乡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围绕科学发展,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结合我区自身实际,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GDP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13.3%;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6.5%和7%。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均衡协调、转型升级,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增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建设加速推进,依托独立工矿区改造工程及市“一带一路一河一城”建设,全区路网框架、地下综合管廊等城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文体、教育、医疗、公园、广场、停车场、交通、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更加充分,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在翻一番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提升。

——全区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第三章  重点工作及任务

未来五年,兴安要在转型攻坚、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美丽城区、民生保障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精准发力,全面建设兴盛、平安、文明、美丽新兴安。

第一节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注重提升发展质量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核心,构建以煤化工、新能源、绿色食品加工和新材料为主体,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提高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抓好工业存量调整,激活存量、扩大增量,依托域内和周边鹤南煤化工园、中小微企业创业园、清源湖绿色食品产业园、松鹤高新技术产业园,提升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优化城区工业布局。坚持走兴安区自身工业经济产业路线,以“延伸煤”为主攻方向,以结构优化为主线,努力发展以煤化工、新型建材、绿色农业、机械制造、新能源、木材深加工、商贸物流、农贸市场、电子商务等产业为支撑。紧紧围绕城市转型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工业结构整体优化、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整体规模快速扩张、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为突出。做强煤炭深加工、洗选产业。把延伸煤炭深加工产业链作为我区解困发展、转型发展的基础,积极推动鹤翔新能源、隆鑫洗煤等项目。煤炭、煤化工和电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全力做深做长煤炭精深加工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争取在十三五期间使我区煤炭深加工项目增加两个,搞好接续项目,原煤入洗量稳定在800万吨。建立一个煤制化肥、煤转油与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同时加快鹤翔新能源城市燃气管网、加气站等项目建设,带动煤焦化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做大做强。通过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煤化工企业与国有大型煤矿的联合、整合,实现集约化、集团化发展。做细绿色农业、食品产业。把绿色农业、食品加工业作为强区经济的重要支撑,以优质、绿色、安全、放心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全力做精做深。以“生产规模化、养殖小区化、加工园区化、经营合作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农村城镇化、发展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到2020年,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推动绿色粘玉米合作社、豆制品深加工等项目快速与外地市场合作,带动区域绿色产业整体提升市场占有率,建立多元化绿色食品产业经济带。推进稻米深加工项目,开发营养、新型高端食品,拉长产业链。推进金谷人和粮食深加工和仓储项目,依托我市绿色水稻种植基地优势,开创兴安特有生态优势的全国知名品牌,提升品质,走米业中高端市场发展路径,提高经济效益,提升整体行业水平,建立加工企业与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及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订单农业,推动鹤岗大米加工业二次振兴。做大新型建材产业。新型建材产业是我区特有优势,要坚持把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长远竞争力的战略来抓。利用我区陶粒页岩资源优势,突出陶粒页岩开发综合利用研究,充分发挥区域内粉煤灰、煤矸石等资源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开发高性能外墙保温材料、功能墙体材料、热反射涂料、高效外墙和屋面保温材料等一系列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技术。重点推动天坤建材、宏达保温苯板等新型建材项目。十三五期间将现有矸石砖企业凝聚企业技术优势,发挥集体产群优势,将新型建材产业作为恢复区域经济重要手段来抓,优化产能,节约资源,合力发展,走集约化、健康化、科技化、规模化的新型产业路线。做深机械制造产业。以智能数控机床、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开发等项目为重点,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进宏达工贸、田丰农机等重点项目。将高科技、高智能、高精确、高效率技术应用作为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利用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信息高集聚的科技优势,促进企业强强联合,将信息化应用于机械领域,合力共谋发展,促进科技转型,改善产业环境,彻底摆脱技术滞后、配备不强、市场局限、缺乏更新的落后面貌。2020年力争将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打造成技术领先、企业密集的省级现代化机械制造园区。做全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我区河东地区采矿废弃地资源,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上下功夫,重点建设北京宣力光伏发电项目,努力将我区沉陷区废弃地发展光伏发电列入全省四煤城新能源基地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项目增加到三个。提升我区民用电和工业用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改变传统用电方式,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社会经济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光伏发电的基础上,利用我区行政版图大,风力水利资源丰沛的优势,积极培育风电,利用农村秸秆充足,研发秸秆发电项目,力求新能源项目全面展开,齐头并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强化节能提效,实现能源消耗总量有效较低,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能源强度目标控制在4%以下。做实木材深加工及替代产业。依托我市地域优势资源,对俄罗斯、欧洲发展高档实木家具、仿古家具、欧式家具,开发移动木屋、度假别墅、文化木制品、木制旅游纪念品。重点推进卓雅木业项目,将实木家具出口生产车间改扩建作为今后企业重点工作来抓。推动盛隆秸秆制木材项目投产达效,将现代板材融入家具生产中,提升产品价值,提高经济效益,替代传统加工行业中主要建材,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将科学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深挖北方特色秸秆制板材替代外进原料,增加产品附加值和对外贸易额。努力实现工业结构整体优化、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整体规模快速扩张,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把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衡量我区经济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把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作为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城区转型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发挥地处城市南出口的区位优势,在鹤大公路、鹤伊公路、哈肇公路沿线建设集现代仓储、配送加工、多式联运、汽车城、高端商务、酒店娱乐、信息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仓储物流中心。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着力发展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商贸零售、餐饮娱乐、家政中介等生活服务业,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做精现代商贸物流产业。重点推进现代商贸物流项目建设,依托我区现有产业项目南翔物流,将兴安区中小微企业创业产业园区作为物流行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地段,打造鹤大公路东侧物流贸易产业带,将原有分散于兴安区内及区外的小规模物流、仓储企业逐步集合到物流贸易产业带,带动周边经济货物流通、小商品流通、运输仓储业、货运发散行业。推动大型农产品市场冷藏保鲜、检疫检测、质量安全可追溯、物流配送、信息提供和结算等设施建设。利用我区临近哈大、鹤伊、哈萝公路的便利条件,放大鹤岗市南出口功能,利用周边城市经济运输便利、货物集散快等优势,将物流贸易园区做大做强,打造城市经济副中心。使之成为我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立足鹤岗、辐射省内东部地区的重要物流中心。十三五期间,争取在物流园区吸纳就业人口10000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镇结合、农工结合、仓贸结合的现代化物流商贸产业平台。做活农贸大市场产业。重点推进汇农农产品市场项目,作为鹤岗西南部大型的集农机、农产品、农资交易市场和城市外来经济与本地经济的重要活动区域,起着将外省市先进的机械设备、农机具、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引进到本市,本地农产品对外推广交流的重要推动作用,依托周边红旗镇蔬菜小区的大棚、温室绿色农产品种植产业,能更好的带动农村新产品、新科技发展,对区域经济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十三五期间,力争利用此项目吸纳就业人口3000人,解决农村就业难题,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城市及农村人口流失。做优电子商务信息产业。重点发展科技系统软件、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化项目。将互联网创新基因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中,用大数据应用平台将城区控制系统、社会管理软件等现代高技术领域服务型产业融入我区城区建设中,作为现代科技型服务手段必将使我区经济快速提升。支持流通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互联网+合作、上门服务、社区配送等各类便民服务。兼顾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企业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进企业实施智能化生产线改造,建设数字化车间。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在我区落户两户电子商务平台项目,打造基于平台支撑和数据驱动、适时感知消费需求、动态配置要素资源的新型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精准高效绿色农业,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着力在调结构、提品质、增效益上下功夫,种植业向绿色、特色、优质上调,到2020年,粘玉米、果蔬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发展互联网+农产品,着力解决农民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推进村级电商销售模式。加强农技推广,到2020年全区农业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提升生态农业建设高度,按照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的要求,持续推进农业“三减”工作,使更多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加快推进畜牧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加快林下特色养殖、绿色养殖、生态养殖发展,到2020年全区千头(只)以上养殖大户10个,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整合长胜村现有餐饮、采摘、垂钓、花卉资源,积极开发城郊休闲旅游产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到2020年规范改造合作社10个,千亩以上种植大户10个。支持具备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创办资金互助社,到2020年创办一个资金互助合作社。全面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加强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节约利用土地,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和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等工作稳步实施。

第二节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发展承载能力

在城区承载功能、聚集能力、居住条件、风貌特色、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推进城区建设上水平、提品位,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区。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提高站位,注重生态,以更加科学、更加长远的眼光完善、审视城区规划。合理设计、统筹考虑智慧社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科学规划设计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文体、教育、医疗、公园、广场、停车场、交通、商业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规划重点上,要突出小区规划、商业区规划、停车场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城区为基础,承载园区空间,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区更新,完善服务配套,促进居民就业,推动产业、城区、环境和人之间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统筹城区、园区、镇村的空间布局,提升城区品位。

——夯实城区基础功能。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提升城区功能品质。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以及城中村改造,争取3年内全面消灭城区老旧平房。加强道路建设,建设兴建路、沿河路、兴盛路等6条主干道、28条街巷道路,对全区所有街巷道路裸土路面实施硬化。建设2条环城道路,一条北起鹤伊公路、经市工业园区至峻德小区,一条西起兴安北桥、经河东园区至哈肇公路,形成道路环射网络系统。加大环卫设施投入力度,提升环卫设施服务能力,着力改善城区居民人居环境,城区主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大大提高,建设两处环卫分站,增设垃圾箱200个,新建公厕10座,公共汽车候车亭15个。

——提升城区承载能力。抓住我市转型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强力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综合服务能力、生态宜居区升级上实现大突破。新开工棚户区、沉陷区住宅面积300万平方米,逐步形成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房、廉租房等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城区吸引力,加快膨胀城区人口。实现区域路、水、电、气、讯等基础配套设施全覆盖。利用鹤翔新能源公司天然气输送工程,建设覆盖全区的燃气输送管网,管道燃气普及率80%。利用龙煤股份鹤岗立达矸石热电公司热源,建设覆盖全区的供电供热管网,到2020年本地区取消全部小锅炉。建设适应城区需要的排水管网,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对城区内主干道实施亮化,使城区亮化率达80%以上。加大绿化工作力度,实现城区裸土地面85%由树木、花草覆盖,城区绿化面积达12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达6平方米,区域内绿化覆盖率在95%以上,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打造城市副中心。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现代化社区和投资大、理念新、后劲足的城市新城区,预计安置入住20余万人,约占我市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加速建设一批时代气息鲜明、景观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先进、聚集商气人气的亮点区域,高标准开发小鹤立河区域,到“十三五”末,让小鹤立河实现水清、鱼游,形成处处见绿、处处有景的城区水系景观带。坚持规模扩张、功能提升、形态优化并举,把兴安区打造成鹤岗城市的“副中心”、展示鹤岗城市风貌的“新名片”。

第三节 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积极扩大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2020年,全区新增就业达1.1万人,提供免费职业介绍9000人,失业人员就业创业培训4000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下。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将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提高就业弹性和容量。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科技人才、青年大学生和民间能人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以创业带就业。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支持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劳动力实现自主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扩大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保障标准,落实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济、福利、优抚和互助等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服务保障工作,解决低收入人群、新就业职工住房问题。到2020年,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和慈善事业,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功能,加快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物质保障与精神关爱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末,居家养老覆盖面达到80%。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将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着力推进城乡规划、重点村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促进城乡区域功能优化布局、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推进统筹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进一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对接,使区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经济社会全面进入一体化。

——构建和谐社区。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打造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特色明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面推行便民化服务,创新社区服务形式,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便民服务功能,创建文体型、便民服务型、康乐型、温馨型社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规范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社区保安、养老托幼、修理服务等便民服务项目,使社区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社区公益服务。到“十三五”末,力争省级标准化示范社区达到100%。

第四节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和谐兴安

以建设平安和谐兴安为目标,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整合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指导,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构建布局合理、质量一流、特色明显的学前教育格局。到2020年,城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0%,农村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率达到98%。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在全区打造1—2所优质学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对现有标准化学校进行提档升级。深化和完善“五项组合”教育模式改革,科学调整学校招生规模,有效控制大学额和大班额现象,促进生源均衡。到2020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小学巩固率达到99%以上。创办一所市级特色学校、一所市级品牌学校。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均衡发展达到100%。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以文化艺术创作、文化活动推广、文化产业开发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区文化软实力。培育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大力推行文化辅导员制度,建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文艺骨干。加快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特色文化社区(村)”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原创文艺精品,作品创作300件以上。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挖掘兴安人文历史,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工作。加强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争取政策资金,建设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生活新区综合体1座,其中区文化馆为国家三级(以上)达标馆,建设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6个,服务城乡人口20万。大力发展文体事业,开展各类艺术节和全民健身活动,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到“十三五”末,万人拥有公共文体设施面积达到300㎡以上。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现民营资本与公立医院的有效结合。以公共卫生公益性为核心,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到75%以上。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优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依托市医疗联合体建设平台,利用互联网+、移动医疗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积极引导和实现本区域居民就近就医,逐级转诊。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推进卫生信息化。认真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二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到2020年,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和居民健康主要指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切实加强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建设。加大食品药品质量监管力度,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使食品生产获证企业风险监控率达到100%,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行业专家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对灾害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管安全、管业务必管安全、管生产必管安全的责任体系。夯实安全生产基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全民安全意识,防控重特大事故发生。重点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对现有煤矿逐步资源整合,实现集团化和集约化经营,提高采用先进采煤工艺和数字化监控手段。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事故风险“一票否决”。

第四章  保障规划实施

本《纲要》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全区人民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要举全区之力,确保《纲要》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第一节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

对《纲要》确定的预期性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对《纲要》确定的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等约束性目标,是政府及各单位部门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通过有效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配置手段,通过增强公共财政的保障和支付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

确立《纲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引领作用。建立组织领导机制,由区政府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并制订组织领导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的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宣传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衔接协调机制,科学制定城区、道路等专项规划,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区规划之间的关系,确保在总体要求上保持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建立滚动衔接机制,在组织好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的跟进研究,不断探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为规划的实施创造条件。

第三节  加强规划监督和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实行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机制。将《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逐项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列入部门的考核目标。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落实专项规划作为《纲要》发展目标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并细化年度工作目标,制订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人、进度要求和具体措施。相关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执行情况,定期向区政府报告,自觉接受区人大、区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本规划一经批准,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当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致使实际指标与规划目标偏离过大时,市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报区人大常委会议批准。